

我们该怎样教书

1,357 人参与
开课时间: -
当前课程已结束 距离课程开始还有 加入课程 课程进行至第 周,共
人参与
开课院校 文华教师发展中心
建议学习时长 2 课时
学科分类 通识/教育学/教研与管理
适用专业 所有
  • 第三章 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上)
    1. 1.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上)
    2. 2. 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下)
  • 第四章 专业课程如何传授专业技术
    1. 专业课程如何传授专业技术
  • 第五章 课堂教授方法举例
    1. 课堂教授方法举例
  • 第六章 思考题、讨论题和作业题
    1. 思考题、讨论题和作业题
  • 第七章 专业课考试设计
    1. 专业课考试设计
  • 第八章 如何做好课件
    1. 如何做好课件

      新时代对我国的工科本科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厚基础、宽口径”成为各高校的目标。但在陈旧的教育理念下长期形成的课程体系成为工科教育发展的障碍,目前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毕业生会背书,有技能,但缺分析能力,不能满足国家建设要求;二是扩招后本科教育出现高职高专化的倾向。针对存在的弊病,本报告针对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是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在培养口标、培养方法,以及毕业生执业能力方而存在根本性区别,灌输型教学是导致本科教育高职高了专化的原因,重点放在操作技能训练上的生产实习也不能满足本科教育的要求。要实现本科教育的培养日标,教学理念一定要从而而俱到的“授人以鱼”向举一反三的“授人以渔”转变。

      其次,针对技术迅猛的发展导致专业课设置无所适从,对专业课学时的刚性限制又导致人们把基础课和专业课看成对立面的问题,分析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不同性质与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宽口径”不能依赖开设大量专业课程,而是有赖于“厚基础”。而“厚基础”也并非有赖于加大基础课学时,而在于引导学生在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基础理论扎扎实实地学到手。如果把基础课看作是教学生制造砖石的过程,那么专业课就是教学生如何用砖石盖房子。尽管专业课也要讲一些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教盖房子的方法,否则就永远盖不成房子。好的专业课教学并不会冲击基础,反而还会促进理沦基础的夯实。通过以专业问题为载体进行理论运用,来强化基础理论的掌握,才能达到“通识”与“专才”鱼一与熊掌兼得的双赢口标。落实“授人以渔”的理念就要从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转化,但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技巧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分为教师训几授型课程与学生动手型课程两类。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辅以部分实验;后者以学生动手为主,辅以教师引导,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在运用中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的优良载体。课程体系优化要求把专业课内容进行系统化重组,消除各门专业课孤立自成封闭体系的弊病;课堂教学内容为基木概念、原理与宏观的技术分析,把技术细节与具体技巧放到实践学时解决。压缩下来的讲课学时就可以充实到学生自主学习型的实践环节中以强化实践教学。而实践环节改革的要点是把零散孤立的各种课程设计系统化、综合化;把生产实习实战化,实习内容要选择能够把长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任务,而绝不应该变成通过短期训练学习一种操作技能的环节。

      在优化的课程体系下,专业课该怎么教?怎么教才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最常见的了专业课教学方法是而而俱到的知识点灌输型教学方法,把相互之间存在有机关联的知识链条割裂成离散的知识碎片,而难以学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学生遇到实际应用问题时,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碎片拼接起来。因此,应该把知识点灌输型教学方法转向系统思维型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授人以渔不需要把所有种类的鱼都打一遍,解决问题的思路比知识点更重要,所以抓住典型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

      讲义不是教材的重现,二者思路不同又相辅相成。教材往往从微观概念讲到宏观应用,而讲课却应该用应用问题引出解决方法,再提炼基本原理和概念。作业、思考题、讨论题的设计要配合讲课的思路,同时还要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应该与讲课的理念相一致。目前最典型的“三段式”考卷(名词解释、条目式问答、计算题)的导向是背书。最好的考试方法是开卷考试,在解决应用型问题中就能够考查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最后本报告以实际讲课例子和习题、考题设计来说明上述的观点。

课程团队

朱颖心

清华大学

朱颖心

清华大学

朱颖心,女, 1959 年 5 月生,籍贯广东。 1984 年于清华大学暖通空调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 年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城乡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兼职有全国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建设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上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Building Simulation 等三家国际杂志的编委。 1992-1993 和 2002 年分别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在名古屋大学工作。 1994 年起任主管教学的教研室副主任,自 1995 年起主讲专业主十课程 《 空调与制冷技术 》 ,同时推动专业课程设计综合化并主持 《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 》 ; 2001 年起主讲新创专业基础课 《 建筑环境学 》 ,主编同名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 自主管教学工作起,针对原有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推动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重组与新建、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以及“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方法的探索:对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各课程教师之间的配合等进行了研究和协调。形成了一套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既能满足综合性人学的“通识”培养要求,又能够满足注册工程师教育评估标准的“专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自 1998 年担任专指委委员、主任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建环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各类教学研讨和培训,获得充分好评。 在主讲的课程上通过亲身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落实新的教学理念。率先在 《 建筑环境学 》 课程中,用实践型大作业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型学习,并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以大作业及答辩为主、结合开卷考试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在 《 空调与制冷技术 》 的讲授中,提出专业课的重点不应再是继续进行知识点灌输,而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的观点,并通过实践证明其成功。获得的成果是: 《 建筑环境学 》 获 2004 年国家级精品课称号、 《 空调与制冷技术 》 获 2009 年校级精品课称号,主持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获 2008 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个人获 2007 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和 2008 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推荐课程 查看更多  

提示

您当前登录的不是学生账号!
请先退出后用学生账号登录。

退出当前账号
提示

抱歉!
本课程暂时不对外校学生开放。

去看看其他课程
提示

恭喜~您已经成功加入《我们该怎样教书》

开始学习